根據我國法律法規的規定,沉船所有人應當自知道船舶沉沒之后起一段合理的時間內來給沉船添加妥善的標志。
這本是沉船所有人自身的一項義務,如果沉船所有人未盡該義務而給其他船舶帶來相應的損害(如碰撞),那么就應該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沉船所有人履行這項義務是有一定期限的,一旦沉船被轉讓或委付給保險人,船舶所有人的責任即宣告終止。在這段期間內,沉船所有人應當保持標志一致處于清晰可識別的狀態,直到沉船被打撈、被保險公司委付時為止。因為在此時,沉船所可能產生的危險及風險會大大的降低。然而在實踐中,沉船所有人可能因為地理原因或其他事由無法親自履行這一義務,現以一例進行說明。
相關案例 A是某輪所有人,該輪船在航行過程中因事故沉沒,A在合理的時間內報告給了所屬港口當局。港口當局接到通知之后準備發布相應的通告,但由于港口當局的過失,通告沒有及時的發布而卻被不合理的延誤了,周圍航行的船舶因沒有及時收到相應的通知,避讓不及時導致了船舶碰撞。事后經過調查和證明指出,如果港口當局及時的發布了相應的警告,那么事故就可以被有效的避免。在此種情況下,如何來認定責任歸屬,沉船所有人是否免除責任? 面對這一問題,雖然英國曾有判例解除沉船所有人的責任,但是我國法律沒有對此做出直接的回應。對于受害船舶而言,他既可以請求港口當局主張相應的法律責任,也可以向沉船所有人主張相應的法律責任,關鍵在于沉船所有人與港口當局之間應該如何厘清相應的責任。編者認為,即使是行政機關存在過失,也并不當然地就解除了沉船所有人的責任。這里應該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予以討論: 1、沉船所有人與港口當局之間 有清楚的協議。 如果雙方之間存在一個清楚的協議,并且在協議中有相應的條款和約定來明確雙方之間責任的承擔問題,那么就應該按照協議的內容進行確定。在這種情況下,協議的內容比較清晰,并不會有太大的爭議。
2、沉船所有人與港口當局之間 沒有清楚的協議。 如果雙方之間不存在一個清楚的協議,那么這里會有兩個分歧: (1)如果有證據證明給沉船加標記是相應主管當局的“具體行政行為”,或者結合港口當局的有關規定和要求,能夠確認是“具體行政行為”,那么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的規定要求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2)如果相應的協議或其他文件表明沉船所有人與港口當局之間是履行與代履行之間的關系,那么根據我國《行政強制法》第五十條、第五十一條和第五十二條的規定,相應的費用和責任應由行政相對方(即沉船所有人)來承擔。